八二三砲戰62周年紀念 英勇國軍守衛臺海最前線
文/施奕安 圖/本刊資料室
臺海局勢再次緊張
一九五八年夏,臺海局勢自一九四九年古寧頭戰役、一九五四年九三砲戰、一九五五一江山戰役後,再次轉趨緊張。據史料記載,一九五八年七月,中東局勢緊張,美英等國在中東地區部署兵力,戰爭看似一觸即發,加之中蘇關係發生微妙變化,蘇聯當年有意和緩與美國的關係,還有當時國軍不斷對大陸沿海省分及西南滇緬邊區進行敵後空投等等因素,都讓中共方面決定砲轟金門外島,藉此牽制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力量、阻饒美、蘇和解和試探美國對臺政策與離間臺美關係,最後也希望能反擊國府的敵後游擊工作。
以寡擊多獲得最終勝利
中共部隊總兵力約八十九萬四千人,編十二個軍,其中三個軍在福建省,另有一個砲兵師,兩個防衛師八千人,一個坦克團。中共在金門對岸有三百九十三門砲,包括三十六門一五○公厘榴砲,對金門形成弧形包圍態勢。中共有一千七百八十五架噴射戰鬥機,四艘驅逐艦,十六艘護航艦,四艘巡邏艦。
而我國當時陸軍總兵力約四十五萬人,其中三十二萬人具作戰能力,三分之一部隊在外島,金門八萬六千人。金門有三百零八門砲,其中有反砲戰能力五十六門。海軍有運送一師到外島能力,其中有四艘驅逐艦、五艘護航艦、七艘巡邏艦。空軍共有噴射戰鬥機四百五十架、噴射轟炸機一架、往復式戰術轟炸機九架。
八二三砲戰最終停火日
八二三砲戰中,國軍並非完全守勢,也從金門砲轟廈門,一度雙方砲擊你來我往。該年十月五日,時任中共國防部部長彭德懷發表《告臺灣同胞書》,表示基於「人道立場」不再砲擊金門。此後,共軍開始對金門「單打雙不打」,八吋砲及二十四公分砲在美軍支援下,分別進駐金門。
一九七九年元旦,蔣經國總統宣示,與美國邦交變化後的國家基本立場不變,此時臺灣軍民發起了團結自強運動。中共方面也自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與美國建交後,由時任中共國防部部長徐向前宣布停止對外島「單打雙停」的砲擊行動,等於片面宣告停火。自砲戰伊始,共持續了二十餘年。
如落雨般的砲彈攻勢
八二三砲彈令金門防衛副司令吉星文(七七抗戰駐守盧溝橋國軍團長)、趙家驤、章傑殉職,國軍陣亡九十二人,輕重傷三百餘人。共計四十四天的砲擊中,共軍對大、小金門,大膽、二膽總計發射四十七萬四千九百一十發砲彈,平均每平方公尺落彈四發。砲戰期間,在金門地區總兵力約九萬餘人,其中依《兵役法》實施徵兵的臺灣籍義務役兵員有近萬人之多,在烈嶼服役的臺籍士兵就有千餘人,他們表現的非常英勇,大家一同為保衛臺灣的生存與發展而努力。
和平不易居安思危
八二三砲戰在全島軍民誓死保衛國家安全的強烈意識下,使得當時中共解放臺灣的企圖夢碎,寫下國軍戰史上榮譽的一章。專家學者認為沒有八二三的勝利,就沒有後來的臺灣奇蹟,當年國軍的英勇抗戰也讓臺、澎、金、馬自此讓敵人不敢貿然進犯,也讓中華民國得到國際間的敬重。
英雄們六十二年前的犧牲換來中華民國至今的國泰民安,和平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在承平時代也須具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戰爭的經驗及教訓,讓國家積極推動全民國防概念,「止戰而不懼戰、備戰而不求戰」,確保臺海安定與繁榮,是戰後臺灣全體國人共有永續觀念,八二三的勝利影響重大,自此可見一斑。
(點閱次數:1092)